今日議題
  主持人:林圳
  漫捲“撕書”該不該有
  不知起於何時,高考前後撕書,幾成高三學生告別中學的儀式。你看,在《舌尖上的中國》中,就有高考工廠——安徽毛坦廠中學高三學生撕書的鏡頭。在廣州,考前考後撕書正在上演。撕碎的書本變成漫天的紙片。那一刻,學子們的情緒據說得到發泄。這“儀式”,上世紀90年代就不曾有。
  撕書行為,該不該制止?一位老師說:“高三孩子的學習那麼緊張,到這時候有情緒要發泄是可以理解的。家長都小心翼翼地,不敢因小事刺激孩子的情緒,我們更加不敢有過多干預了。撕書就讓他們撕吧,不出格到打人就好。”家長也說:“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感受他們的情緒。”
  在發生撕書行為的中學校園裡,學校既不鼓勵也沒有過多地制止。
  三員議事
  從“敬惜字紙”到“痛撕書本”
  特邀議員
  林琴西
  中國讀書人終於拋棄“敬惜字紙”的舊傳統,形成“痛撕書本”的新習俗,這背後的文化心理是什麼?這是從敬重文化、尊重知識到厭惡學習、鄙夷修養的大轉變。這可以說是歷史性的大逆轉。
  這是“應試教育”的最大報應!這種教育已經不再是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了,已經徹底變成了“學而生厭,毀人不倦”了。真是言者傷心,聞者足戒啊!
  為何撕書?斯書不妙!
  特邀議員
  何龍
  在高考之前,學生與書和資料朝夕相處。相處這麼久,並且幫助學生完成複習,多少都會產生感情。高考結束時,要與它們告別了,應該有依依不捨的臨別之情,可是學生卻在別離前撕毀它們,這隻能說明它們沒有給學生留下美好的記憶。
  不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和記憶的書,怎麼讓人愛上它?當書僅僅是學生的謀生工具時,那麼用完後拋棄它們,那是順理成章的事。
  既已登岸,何妨舍舟
  特邀議員
  小喬
  《紅樓夢》里有“撕扇子作千金一笑”。賈寶玉的一番說法是,對某樣東西,你愛這樣,我愛那樣,各自性情不同罷了,比如那扇子,原是用來扇的,你要撕著玩,也可以使得,只是不可生氣時拿它出氣,這便是愛物了。如此,書可以是用來讀的,也可以是撕著玩的,愛聽那“嘶”一聲響,那就盡情地撕吧,別拿它發脾氣就好。
  只是,撕的就是課本,過了考試的河,盡可以拆去課本的橋;既已登岸,何妨舍舟;既已得意,不妨忘言。本非可愛之讀物,又何談“愛物”之奢?
  (原標題:大城小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x79txnbj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